在公元207年,年轻的诸葛亮走进了刘备的阵营。当时,他年仅二十六岁中金汇融配资,满怀雄心壮志和精深的智慧。他为刘备提出了一套谋划天下的战略,这一战略后来被称为“隆中对”,为蜀汉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
为了实现刘备统一中原、恢复汉室的宏伟梦想,诸葛亮几乎倾尽全力。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他帮助刘备先后获得了荆州、益州、汉中等重要领土,基本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格局。然而,就在他精心布局下一步战略时,意外的变故接连而至。关羽失去了荆州,而刘备也因疏于听取忠言而在夷陵战败,蜀汉不仅受到重创,还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根基。
尽管形势变得异常严峻,诸葛亮始终没有放弃他对刘备的承诺——他要恢复汉室、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。他深知,尽管蜀汉失去了荆州,但仍有机会从其他地方弥补这一缺失。因此,他亲自带领蜀军征讨南中,获得了丰富的资源,同时还实施了安抚政策,推动益州地区的休养生息,力求为未来的战斗积蓄力量。
展开剩余80%在经过六七年的军事整顿后,226年,诸葛亮终于决定发起第一次北伐。然而,他未能料到新上任的曹魏皇帝曹叡的强硬姿态,并且错误地信任了马谡,导致蜀军在街亭遭遇惨败。首次北伐无功而终。
接下来,诸葛亮多次发起北伐,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由于蜀汉本身国力有限,他始终未能突破曹魏的防线。在多次尝试后,诸葛亮逐渐意识到蜀汉的根本问题,但他依然不愿放弃,他相信战争是蜀汉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金汇融配资,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开始急剧恶化。到了230年,尽管他还不到五十岁,但他已经开始预感到死亡的临近。于是,他首次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安排。
诸葛亮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挑选一个能够继承自己志业的人选。经过深思熟虑,他将蒋琬选为自己的接班人,认为蒋琬不仅能力出众,还忠诚且心胸宽广。于是,诸葛亮将蒋琬提拔为丞相府长史,并上表刘禅,提出一旦自己不幸,蒋琬可以代替自己执政。
在此后的几年中,诸葛亮继续为北伐而奔波,直至234年,他终于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。这次出征之前,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相当堪忧,尽管如此,他依旧坚决出征,并在一封上书中坦言自己除了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外别无所有。刘禅最初对此并不完全相信,直到诸葛亮去世后,才意识到他确实没有积蓄,深感羞愧。
诸葛亮之所以上书说明家产,实际上是在再次声明,他进行北伐并非出于个人私欲,而是为了国家大计。然而,刘禅虽未干涉北伐,但其内心显然对这一举动存有不满,直到诸葛亮去世后,才表现得更为明显。
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,诸葛亮将军队安营扎寨于五丈原。此时,魏国的司马懿率军前来迎战。司马懿洞察到蜀军疲弱,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,故意消耗蜀军的战斗力。为了激怒司马懿,诸葛亮甚至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,但司马懿却不仅穿上了,还做出戏弄的舞蹈行为,意图以此来分散蜀军的注意力。
通过使者与司马懿的对话,诸葛亮的病情逐渐被司马懿识破。诸葛亮工作繁忙、食量减少且久病不愈,司马懿得出结论,认为诸葛亮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。事实上,诸葛亮自二月出征后,病情便日渐加重,到了八月,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。
尽管健康状况每况愈下,诸葛亮在病重期间依然完成了三项重要的安排:
一、确定继承人:病重期间,刘禅派遣李福前去探视,实则是在询问继任问题。诸葛亮坚决选择蒋琬,并建议蒋琬继任后由费祎接替,而对于其他候选人如杨仪、魏延等,则没有给出明确支持。这显示了他深思熟虑的决策与对未来的远见。
二、写下《诫子书》:诸葛亮为七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经典的《诫子书》,其中对儿子的人生指导,诸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至今仍被广为传颂。
三、安排军队撤退:他深知一旦自己去世,蜀军可能会因为军心动摇而败退。因此,诸葛亮提前指派杨仪和费祎负责撤军,而魏延与姜维则断后。为了防止司马懿识破真相,姜维按照诸葛亮的指示,做出了虚假的木偶阵法,成功误导了司马懿。
此外,诸葛亮还亲自挑选了安葬地点,他指定了定军山作为自己的墓地,原因不仅是地理上接近战场,更重要的是,定军山象征着蜀汉北伐的前沿阵地,这一选择亦寓意着他对蜀汉未来的期望。
诸葛亮的去世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金汇融配资,但他为国家与人民做出的种种安排却使得他在历史上被铭记。诸葛亮虽非神仙般无所不能,却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,成就了一个永远被传颂的历史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中金汇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