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上,开国皇帝大多充满争议。有的杀功臣,有的晚年昏庸,有的留下骂名。但有一位开国皇帝中鼎策略,却被后世称为“最完美帝王”。他就是东汉的建立者——刘秀。
刘秀出身平凡,却用三年时间从农民变成皇帝。他打仗胜率极高,被网友戏称“位面之子”。更难得的是,他登基后没杀一个功臣,还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。《后汉书》评价他“虽身济大业,兢兢如不及”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刘秀凭什么赢得千年赞誉。
【01】
➮ 从放牛娃到太学生:藏在民间的皇室后裔
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,但到他这一代,家道早已中落。他的父亲只是个小小的县令,还在刘秀9岁时就去世了。刘秀只能跟着叔父生活,成了名副其实的放牛娃。
年轻时的刘秀,一点也不像会当皇帝的人。他的哥哥刘縯性格豪爽,总说要像刘邦一样干大事,而刘秀却喜欢种地。乡亲们都笑话他没出息,刘秀却毫不在意。后来,刘秀去了长安太学读书,成了中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开国皇帝之一。
展开剩余96%在太学里,刘秀开阔了眼界。他看到长安城的繁华,也目睹了官场的腐败。当时的西汉王朝,已经走到了尽头。外戚王莽篡夺皇位,建立新朝,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,把天下搞得大乱。百姓吃不饱饭,纷纷起义。
刘秀一开始并没有想造反。直到他的哥哥刘縯拉起队伍反抗王莽,他才跟着加入。刚开始起义时,条件非常艰苦。刘秀甚至没有战马,只能骑着牛打仗,这就是“牛背上的开国皇帝”的由来。
【02】
➮ 昆阳之战:一场改写历史的奇迹胜利
刘秀真正崭露头角,是在昆阳之战中。这场战役,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
公元23年,王莽派42万大军包围了昆阳。当时昆阳城里的起义军只有9000人,大家都吓得想逃跑。刘秀却站了出来,说:“现在我们兵少粮少,逃跑只会被逐个消灭。只有合力抗敌,才有活路。”
大家根本不信刘秀能赢,觉得他在说大话。刘秀没有争辩,带着13个人趁着夜色冲出重围,去调集援军。他很快带回了1万多人,但和王莽的42万大军比起来,还是相差悬殊。
战斗打响后,刘秀亲自带兵冲锋。他身先士卒,斩杀了不少敌人。起义军士气大振,跟着刘秀猛冲。这时候,奇迹发生了。天空突然电闪雷鸣,下起了倾盆大雨,洪水暴发。王莽的军队乱作一团,互相踩踏。刘秀趁机率军猛攻,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
昆阳之战后,王莽的主力被消灭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记载,此战“斩首三千余级,溺死者以万数”。刘秀一战成名,成了起义军中的核心人物。
【03】
➮ 隐忍待时:从逆境中崛起的智者
昆阳之战后,刘秀的哥哥刘縯因为功高震主,被起义军领袖更始帝杀害。这对刘秀来说,是个巨大的打击。但他知道自己实力不够,不能和更始帝硬拼。
刘秀主动跑到更始帝面前请罪,不说自己的功劳,也不替哥哥辩解。他每天吃喝玩乐,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。更始帝见刘秀这么“听话”,反而有点不好意思,给了他一些封赏。
但刘秀并没有真的消沉。他利用这个机会,争取到了去河北发展的权利。当时的河北局势混乱,各种势力盘踞。更始帝觉得刘秀去了也是送死,没太在意。
没想到,刘秀到了河北后,很快站稳了脚跟。他废除王莽的苛政,安抚百姓,得到了大家的支持。当地的豪强地主也纷纷投靠他,给他送钱送兵。刘秀的势力越来越大,终于在公元25年称帝,建立了东汉王朝。
【04】
➮ 善待功臣:不杀兄弟的开国皇帝
刘秀称帝后,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:如何对待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。历史上,很多开国皇帝都会选择杀功臣,比如刘邦、朱元璋。但刘秀却反其道而行之。
他给功臣们丰厚的赏赐,封了28个大将军为列侯,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。但刘秀也担心功臣们手握兵权会闹事,于是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。他给功臣们很高的地位和待遇,却慢慢收回了他们的兵权,让他们回家养老。
比如大将邓禹,是刘秀的老同学,跟着他南征北战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刘秀称帝后,封邓禹为大司徒,后来又改封为高密侯,让他享受四个县的赋税。邓禹也很识趣,主动交出了兵权,在家教育子孙。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记载,邓禹晚年“修整闺门,教养子孙,皆可以为后世法”。
还有大将冯异,因为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,被称为“大树将军”。刘秀称帝后,封他为阳夏侯,让他镇守关中。冯异去世后,刘秀还亲自去悼念他。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记载,冯异死后,“帝闻之,大惊,召还,亲临其丧”。
刘秀不仅不杀功臣,还和他们结为亲家。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功臣的儿子,让功臣们和皇室成为一家人。这种做法,既巩固了统治,又避免了流血冲突。《后汉书·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传》记载,刘秀的功臣们“皆保其福禄,终无诛谴者”,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。
【05】
➮ 柔道治国: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仁君
刘秀称帝后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,让百姓过上好日子。他知道,经过多年的战乱,天下已经千疮百孔,百姓最需要的是安定和温饱。
首先,刘秀减轻了百姓的赋税。他把田租从十税一降到三十税一,还多次减免赋税。对于那些因为战乱沦为奴婢的人,刘秀发布了六道诏书,宣布释放奴婢,禁止虐待奴婢。这不仅让很多人获得了自由,也增加了劳动力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中,多次出现“诏免奴婢为庶人”“敢炙灼奴婢,论如律”的记载。
其次,刘秀精兵简政。他合并了很多郡县,减少了官员的数量,减轻了百姓的负担。他还整顿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。有一次,刘秀发现河南尹张伋贪污受贿,立刻把他处死,还追究了相关官员的责任。
刘秀还非常重视农业生产。他下令修建水利工程,推广新的农具和耕作技术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东汉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。《后汉书·循吏列传》记载,到刘秀统治后期,“天下安平,人无徭役,岁比登稔,百姓殷富”。
【06】
➮ 严于律己:以身作则的好皇帝
刘秀不仅对大臣和百姓好,对自己也非常严格。他生活节俭,不好奢华。史书上说他“身衣大练,色无重彩,耳不听郑卫之音,手不持珠玉之玩”。他还反对厚葬,规定自己的陵墓“地不过二三顷,无为山陵,陂池裁令流水而已”。
刘秀非常勤奋,每天早早起床处理政务,直到深夜才休息。他还经常召见大臣,听取他们的意见。有一次,大臣钟离意劝他不要过于劳累,刘秀说:“我自乐此,不为疲也。”
刘秀还非常重视教育。他在洛阳建立了太学,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。他还下令收集整理古籍,保护文化遗产。在他的推动下,东汉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
【07】
➮ 为何说刘秀是“最完美帝王”?
刘秀之所以被称为“最完美帝王”,是因为他几乎没有缺点。他是出色的军事家,昆阳之战以少胜多,堪称奇迹;他是高明的政治家,善待功臣,柔道治国,让天下很快恢复安定;他还是个好丈夫、好父亲,对皇后阴丽华非常宠爱,对子女也教育有方。
和其他开国皇帝相比,刘秀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的仁慈和克制。刘邦杀功臣,朱元璋大兴冤狱,而刘秀却能和功臣们和平共处;秦始皇、汉武帝穷兵黩武,而刘秀却注重休养生息,让百姓过上好日子。
刘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。他懂得隐忍,在逆境中不放弃;他善于用人,让身边的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;他心怀天下中鼎策略,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。正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评价的那样:“虽身济大业,兢兢如不及,故能明慎政体,总揽权纲,量时度力,举无过事。”
刘秀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强大不是靠暴力和杀戮,而是靠仁政和智慧。真正的成功不是赢得天下,而是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。刘秀用自己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是“王者之道”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刘秀可能不是最出名的皇帝,但他绝对是最值得尊敬的皇帝之一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、坚定的信念和仁爱的心,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,赢得后人的尊敬和爱戴。
在中国历史上,文人能打仗的不少,但能以一己之力平定藩镇叛乱、让皇帝都倚重的,却不多见。唐朝的裴度,就是这样一个“硬核文臣”。他三次拜相,四朝为官,亲手平定了为祸多年的淮西之乱,让摇摇欲坠的唐朝又撑了几十年。白居易说他“勋高中夏,声播外夷”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里更是直接说:“唐室中兴,度之力也。”今天咱们就聊聊,这位被称为“再造唐室”的裴度,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。
【01】
➮刚正不阿,敢骂皇帝宠臣的“硬骨头”
裴度出身河东裴氏——这个家族在唐朝出了59位宰相,是顶级门阀。但他没靠家族荫庇,25岁考中进士,从基层官员做起,一步步走进中央。
他刚到长安做官时,正赶上宦官专权。当时唐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,让他带兵打仗,还想给他封王。满朝大臣都不敢说话,裴度却站出来上书:“宦官干政,自古就是祸根。吐突承璀一个太监,凭什么带兵?更别说封王了!”
唐宪宗看了奏折很生气,把裴度贬到外地。有人劝他:“何必跟皇帝硬碰硬?”裴度说:“我是朝廷官员,看到不对的事不说,还算什么臣?”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记载,他这一贬就是三年,但始终没改脾气。
后来,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乱,唐宪宗派兵征讨,打了四年没打赢。朝廷里分成两派:一派主张“招安”,认了这个割据势力;另一派主张“硬打”,但没人敢牵头。这时候,刚被调回中央的裴度又站出来:“淮西叛乱不除,其他藩镇都会跟着学,国家就完了!必须打!”
唐宪宗被他说动,问他:“谁能当统帅?”裴度说:“我去!”当时的淮西兵强马壮,之前的几任统帅不是战败就是被杀,没人敢接这个活。一个文官主动请缨去前线,满朝文武都惊呆了。
【02】
➮ 亲赴前线,坐着轿子督战的“淡定统帅”
817年,裴度以“门下侍郎”(副宰相)的身份,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,亲自到前线督战。
他到了淮西前线的郾城(今河南漯河),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宦官监军。之前的监军不懂打仗,却总插手军务,将领们处处受制。裴度说:“打仗的事,全听将领的。打胜了,功劳是他们的;打败了,我来担责。”将领们一下子放开了手脚。
当时吴元济的军队很嚣张,经常到郾城下挑衅。有一次,叛军的骑兵冲到裴度的营帐外,侍卫都吓得拔刀,裴度却坐在轿子里看书,跟没事人一样。叛军见他这么淡定,反而不敢乱来了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士兵们见主帅如此镇定,士气大振,都说:“裴公在,咱们怕什么!”
裴度知道,要打败吴元济,得靠猛将。他发现唐州刺史李愬(suò)很有谋略,就把兵权交给了他,自己负责后勤和协调。李愬提出“雪夜袭蔡州”的险招——冬天夜里奇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(今河南汝南),裴度当场拍板:“就这么干!需要什么,我都给你!”
817年腊月,李愬带了9000精兵,冒着大雪行军一百多里,凌晨突然摸到蔡州城下。叛军以为大雪天没人敢来,根本没防备,蔡州城一举被攻破,吴元济被活捉。消息传到长安,唐宪宗激动得哭了,对大臣们说:“裴度真是我的郭子仪啊!”
从裴度到前线,到平定淮西,只用了八个月。这场胜利,让其他藩镇吓破了胆,纷纷表示归顺朝廷。唐朝的统一,总算保住了。
【03】
➮ 不记私仇,能容人的“大格局”
裴度不仅会打仗,更难得的是胸襟宽广。他这辈子推荐过很多人,其中不少还是曾经反对过他的。
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,因为参与“永贞革新”被贬,很多年没人敢提拔他们。裴度当宰相后,力排众议,把刘禹锡调回长安,还推荐他做了太子宾客。有人说:“刘禹锡是旧党,您不怕别人说闲话?”裴度说:“他有才华,能为朝廷做事,这就够了。”
还有个叫皇甫镈的官员,曾经在皇帝面前说裴度的坏话,把他挤走了。后来皇甫镈因贪污被罢官,没人敢收留他,裴度却出面保他:“他虽然有错,但罪不至死,给条活路吧。”
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下属的信任。平定淮西时,有个将领叫李光颜,打仗很猛但脾气急,跟其他将领闹矛盾。裴度没有批评他,反而亲自到他营里,跟他一起吃饭,说:“你打仗是为了国家,不是为了争口气。大家目标一致,互相让一步,才能成事。”李光颜很感动,后来跟其他将领相处得很好。《资治通鉴》说,裴度手下的将领“皆乐为用,无不服其度量”。
【04】
➮三次被贬,始终不改初心的“韧劲儿”
裴度的官场生涯,不是一帆风顺的,而是“三起三落”。
第一次被贬,是因为骂宦官;第二次,是被奸臣排挤,外放为节度使;第三次更惨——他在长安的府邸被刺客袭击,头被砍伤,差点死掉。事后查明,是藩镇派来的刺客,想阻止他继续主张削藩。
躺在病床上,唐宪宗来看他,说:“你受这么重的伤,以后就少管藩镇的事吧。”裴度挣扎着坐起来:“刺客越想让我怕,我越要把藩镇平定了!不然,他们会更嚣张!”
伤还没好利索,他就又上朝了,头上缠着纱布,照样跟皇帝讨论削藩的事。大臣们见了,都佩服得不行。
晚年时,裴度已经70多岁,唐文宗想让他再当宰相,他推辞说:“我老了,该让年轻人上了。”但他还是关心国事,每次有重要政策出台,皇帝都会派人去问他的意见。839年,裴度去世,享年75岁。唐文宗停朝五日,亲自为他写碑文,说:“再也没人能像裴度那样,为国家分忧了。”
【05】
➮ 为什么说裴度是“再造唐室”的功臣?
唐朝中后期,最大的问题就是藩镇割据——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,不听中央号令,甚至自己称帝。安史之乱后,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,到唐宪宗时,全国一半的地盘都被藩镇控制。
裴度的厉害之处,就在于他不仅敢打,还懂得“打服”之后怎么安抚。平定淮西后,他没有杀降将,而是给他们安排官职,让他们继续管理地方,但必须听中央的话。这种“恩威并施”的办法,让其他藩镇既怕又服,唐朝的中央权威总算找回来了。
更难得的是,他作为文人,却比武将更懂军事;作为宰相,却比皇帝更有定力。在朝廷争论不休时,他能拍板定调;在前线危机四伏时,他能稳定军心;在被排挤陷害时,他能坚守初心。
白居易在《寄裴相公》里写:“闻说风情筋力在,只如初破蔡州时。”意思是说,裴度不管遇到什么事,那份风骨和劲头,始终跟平定淮西时一样。
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其他大臣:有的只会空谈,有的只顾自己,有的见风使舵。只有裴度,始终把“国家”二字放在最前面,不管是骂宦官、斗奸臣,还是亲赴前线、推荐人才,都是为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能多撑一天。
【06】
➮ 结语:真正的硬核,是骨头硬、心量大、有担当
裴度的故事告诉我们,所谓“硬核”,不是脾气大、嗓门高,而是在关键时刻敢站出来,在困难面前不退缩,在恩怨面前能放下。
他是文人,却有武将的胆魄;他是高官,却有普通人的真诚;他三次被贬,却始终没改初心。就像他自己说的:“我这一生,只做对国家有用的事,其他的,都不在乎。”
今天的我们,可能不用去平定叛乱,但裴度的那股劲儿,却值得学:遇到不公,敢说句公道话;面对困难,敢挑一副重担;对待他人,能多一分包容。
这种“骨头硬、心量大、有担当”的人中鼎策略,不管在哪个时代,都值得被尊敬。裴度用一生证明:真正的强大,从来不是身居高位,而是守住初心,担起责任。
在中国历史上,有位帝王一生都在做一件事:让不同民族打破隔阂、融为一体。他顶着祖宗骂名迁都,逼着族人改汉姓、说汉话、穿汉服,甚至把自己的姓从“拓跋”改成“元”。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(后改名元宏)。
后世有人骂他“忘了祖宗”,但《魏书》却赞他“经纬天地,照临四方”。他的改革让北方各族从“互相打杀”变成“一家亲”,为后来隋唐的大一统埋下伏笔。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位“最敢打破常规”的帝王,看看他凭什么被称为“民族融合第一人”。
【01】
➮ 5岁继位,23岁亲政:少年天子的“清醒”
拓跋宏出生于467年,是北魏第七位皇帝。他的童年不寻常,北魏有个残酷的制度:“子贵母死”——皇子被立为太子,母亲就要被赐死。拓跋宏3岁被立为太子,母亲李夫人随即被处死,他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。
冯太后是汉人,精通儒家经典,对拓跋宏影响极深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说他“雅好读书,手不释卷”,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学《论语》《诗经》,还常问:“为什么汉人能建长久王朝,而草原民族总在打仗?”冯太后告诉他:“不是民族有高低,是要懂融合。”
471年,5岁的拓跋宏继位,冯太后临朝听政。这时候的北魏,已经在北方立国近百年,但鲜卑贵族和汉族百姓矛盾尖锐:鲜卑人握兵权却不懂治理,汉人多为百姓却被轻视,地方上经常因为习俗不同打架。冯太后先推行“均田制”,让鲜卑贵族和汉人百姓一样分田,拓跋宏跟着祖母跑遍北方,亲眼看到“分田的地方没打架,没分田的地方还在斗”。
23岁这年,冯太后去世,拓跋宏亲政。他站在冯太后灵前说:“祖母教我的,我要做完。”这时候的他,已经想好了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——把国家的根,扎进中原。
【02】
➮ 冒死迁都:300里路,他赌上整个王朝
北魏的都城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),这里是鲜卑人的老家,但位置偏北,离中原太远。拓跋宏说:“要让国家稳,就得搬到中原去。”他选的新都城,是洛阳。
这个想法一提出,鲜卑贵族炸了锅。皇叔拓跋澄跳出来骂:“平城是祖宗定都的地方,搬去洛阳,是要忘本吗?”武将们也反对:“我们骑马打仗在行,到了洛阳种庄稼,能干啥?”
拓跋宏没硬顶,他想了个办法。493年,他说要“南征”南齐,带着20万大军从平城出发,往洛阳走。这时候是秋天,阴雨连绵,路不好走。走了一个月,到了洛阳,士兵们脚都磨破了,鲜卑贵族个个怨声载道。
拓跋宏趁机说:“大家不想南征?可以。但这么多人出来了,不能白跑一趟。要不,咱们就把都城迁到洛阳吧?”贵族们一看南征更苦,只好答应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当时“群臣皆呼万岁”,其实不少人是哭着喊的。
迁都不是结束,是开始。拓跋宏前脚进洛阳,后脚就有人想跑回平城。他的儿子元恂(原叫拓跋恂)才15岁,不习惯洛阳的热天,偷偷带着人往平城跑。拓跋宏知道后,亲自追上,把元恂废为庶人,后来发现他还想谋反,忍痛赐死。
他对大臣说:“迁都不是搬家,是要让鲜卑人真正成为中原的一部分。谁挡路,别怪我无情。”就这样,300里迁都路,他用铁腕压住了反对声,让北魏的心脏,跳到了中原的脉搏上。
【03】
➮ 改汉姓、穿汉服:他把自己当“改革标本”
迁到洛阳后,拓跋宏开始了更彻底的改革。他说:“要融在一起,就得从穿衣吃饭、说话姓氏改起。”
第一件事是“穿汉服”。鲜卑人穿窄袖短衣,方便骑马;汉人穿宽袍大袖,讲究礼仪。拓跋宏下令:“不管是当官的还是百姓,以后都穿汉人的衣服。”他自己先带头,第二天上朝就穿了一身汉服。有个老臣拓跋丕(后改名元丕)故意穿鲜卑衣来上朝,拓跋宏当着众人的面说:“您要是想穿w5.7tjn.cn旧衣服,就回平城去。”吓得拓跋丕赶紧换了汉服。
第二件事是“说汉话”。鲜卑语和汉语完全不同,朝堂上大臣们各说各的,经常闹笑话。拓跋宏规定:“30岁以下的人,必须学说汉话;30岁以上的,慢慢学。当官的不说汉话,就降职。”他还让人编了《汉语课本》,发到各地,连宫女都要学。
第三件事是“改汉姓”。他说:“鲜卑姓太长,不好记,都改成汉姓。”他自己先改,把“拓跋”改成“元”(意思是“天下第一”)。然后给贵族们定新姓:“独孤”改成“刘”,“丘穆陵”改成“穆”,“步六孤”改成“陆”……一共改了118个姓。《魏书·官氏志》里,清清楚楚记着每个姓的由来和新姓。
最狠的是“通婚”。他下令:“鲜卑贵族必须娶汉族女子,公主必须嫁汉族大臣。”他自己娶了4个汉族媳妇,还让弟弟们都娶了汉人士族的女儿。有个贵族说:“我们鲜卑人不跟汉人通婚。”拓跋宏说:“你家祖上是匈奴人,我家祖上是鲜卑人,本来就不是一家,通婚了才是一家。”
【04】
➮ 让洛阳活过来:他把都城变成“融合大舞台”
迁都前的洛阳,因为常年战乱,早就破败了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说当时“宫室烧尽,百姓流散,千里无烟”。拓跋宏说:“我要让洛阳比汉朝时更热闹。”
他先修宫殿,不是为了自己住,是为了让鲜卑贵族看到中原的气派。然后修学校,在洛阳建了“太学”,请汉族大儒来讲课,规定鲜卑子弟必须上学,考试不及格的不能当官。他还恢复了汉朝的“九品中正制”,让汉族读书人能通过考试做官,不再只看出身。
更妙的是修“四夷馆”。在洛阳城外修了四个馆,东边的“金陵馆”住南方来的汉人,西边的“崦嵫馆”住西域人,南边的“扶桑馆”住日本人,北边的“燕然馆”住北方的鲜卑和匈奴人。馆里的人可以自由通婚、做生意,拓跋宏常去逛,跟大家聊天,问他们“住得惯不惯”。
有个从南朝来的汉人商人,一开始怕鲜卑人,不敢做生意。拓跋宏听说后,亲自去他店里买东西,说:“在洛阳,不管你是哪里人,都是主人。”后来这个商人成了大富商,娶了鲜卑媳妇,还说:“洛阳比建康(今南京)还热闹。”
《洛阳伽蓝记》里记着,到拓跋宏晚年,洛阳有10万户人家,50多万人,街上能听到鲜卑语、汉语、西域语,大家互相打招呼,“胡商”(西域商人)和汉民一起摆摊,鲜卑贵族和汉族文人一起写诗。这景象,在之前的几百年里,从来没有过。
【05】
➮ 33岁早逝:他没做完的,历史替他圆了
拓跋宏的改革,一直有人反对。496年,鲜卑贵族穆泰、陆叡在平城发动叛乱,想把都城迁回去。拓跋宏当时正在生病,还是亲自带兵平叛,把参与叛乱的100多人都杀了。平叛后,他对大臣说:“改革就像走路,停一步就会退十步。”
499年,南齐派兵攻打北魏,拓跋宏带病出征。行军路上,他咳血不止,却还在批改奏折,说:“等打退南齐,我就回洛阳,把礼制再改改。”可惜,他没能回去。这年四月,在谷w12.7tjn.cn塘原(今河南邓州),33岁的拓跋宏去世了。
临终前,他拉着弟弟元勰的手说:“我这辈子,没给鲜卑人丢脸,也没给汉人丢脸。改革的事,你们要接着做。”
他去世后,北魏虽然后来分裂了,但他种下的“融合”种子没断。隋朝统一后,皇帝杨坚的父亲是鲜卑姓“普六茹”,母亲是汉人;唐朝皇帝李渊的母亲是鲜卑人,妻子是汉人。这两个王朝的大臣里,一半是鲜卑后裔,一半是汉人,却没人觉得“不是一家人”。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里说:“孝文帝卓然识度,迁都、改俗,皆汉高、魏武所不敢为。”意思是,刘邦、曹操都不敢做的事,拓跋宏做到了。
【06】
➮ 结语:最珍贵的勇气,是敢打破“自己”
拓跋宏的故事,从来不是“鲜卑人变成汉人”,而是“鲜卑人和汉人,都变成了一家人”。他改汉姓,不是忘本,是知道“姓什么不重要,心在一起才重要”;他迁都,不是抛弃老家,是明白“守着小地盘会打架,融成大块头才安稳”。
历史上,有太多人因为“怕变”而亡国,拓跋宏却因为“敢变”而被记住。他告诉我们:真正的强大,不是守住自己的“不一样”,而是有勇气承认“我们可以一样”。
今天的我们再看他,会明白:民族之间,最动人的不是“各美其美”,而是“美美与共”。拓跋宏用一生证明,打破隔阂的勇气,比守住固执的骄傲,更能留下真正的历史。
在中国历史上,名将不少,但能做到“功高盖主而主不疑,权倾朝野而臣不忌”的,恐怕只有郭子仪。他历经唐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平定安史之乱、击退吐蕃入侵,硬生生把濒临灭亡的唐朝拉了回来。更难得的是,他活到85岁善终,全家富贵绵延,连皇帝都尊称他“尚父”。欧阳修在《新唐书》里说他“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”,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里更称他“功盖天下而主不疑,位极人臣而众不嫉”。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位被后世称为“古今第一完人”的郭子仪,看看他到底凭什么赢得千年赞誉。
【01】
➮ 58岁投笔从戎:乱世里的“救火队长”
郭子仪出生在武则天时期的华州郑县(今陕西华县),家里是将门之后,父亲郭敬之官至凉州刺史。但郭子仪年轻时并不想打仗,他考中武举后,在地方做了几十年文官,40多岁才当上单于都护府副都护(相当于边疆军区副司令)。谁也没想到,58岁这年,一场大乱会让他成为拯救唐朝的关键人物。
公元755年,安禄山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在范阳(今北京)起兵叛乱,安史之乱爆发。叛军一路南下,只用34天就攻破洛阳,次年又打进长安。唐玄宗李隆基吓得逃往四川,太子李亨在灵武(今宁夏灵武)即位,就是唐肃宗。这时候的唐朝,军队溃散,大臣逃亡,几乎没人敢带兵抵抗。
肃宗想起了郭子仪。当时郭子仪正在守边疆,接到命令后,立刻带着5000朔方军赶回内地。他到灵武时,肃宗身边只有几百个士兵,看到郭子仪率军赶来,肃宗激动得说:“有郭将军在,大唐就有救了!”
郭子仪的第一战是收复云中(今山西大同)。叛军在这里屯了3万人,郭子仪却只有1万人。他不硬拼,而是派小队人马日夜袭扰,让叛军不得安宁。等叛军疲惫时,他亲自带兵冲锋,一战歼灭叛军1.5万,收复云中。这是安史之乱爆发后,唐军的第一次大胜。《旧唐书·郭子仪传》记载,消息传到灵武,“百官庆贺,肃宗下旨嘉奖,称子仪‘勇冠三军,忠贯日月’”。
接下来,郭子仪又打了场关键的战役——收复两京(长安和洛阳)。757年,安禄山被杀,其子安庆绪继位。郭子仪率军从河东(今山西)渡过黄河,先攻长安。叛军守将崔乾祐有10万人马,郭子仪派大将李嗣业带“陌刀队”(特种部队)正面冲击,自己率军绕到叛军后方,前后夹击,只用一天就收复长安。
一个月后,郭子仪又率军攻洛阳。安庆绪亲率15万大军迎战,郭子仪在新店(今河南陕县)设伏,先派弱兵诱敌深入,再用骑兵冲击敌军侧翼。叛军大败,安庆绪连夜逃跑,洛阳也被收复。当郭子仪率军进入洛阳时,百姓哭着跪在路边,说:“我们以为再也见不到王师了!”
从58岁到65岁,郭子仪用7年时间,平定了安史之乱的主力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这7年里,他“身经百战,九死一生”,身上的伤口有几十处,光战马就被射死12匹。肃宗曾握着他的手说:“大唐能活下来,全靠你啊!”
【02】
➮ 功高不震主:他用“笨办法”让皇帝放心
安史之乱平定后,郭子仪被封为中书令(宰相)、汾阳郡王,手握天下一半的兵权。这时候,很多人劝他:“功高盖主,小心皇帝猜忌。”郭子仪却有自己的办法——让皇帝“看”得明明白白。
他做的第一件事是“开门迎客”。当时的大臣都把府邸守得很严,郭子仪却下令:汾阳王府大门永远敞开,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,想进就进,想看就看。有一次,朝廷派宦官鱼朝恩来拜访,正好看到郭子仪在给夫人梳头,儿子在旁边端水。鱼朝恩回去后告诉代宗(肃宗之子),代宗笑着说:“郭将军真是把家里事都摆在明面上啊。”
有人问郭子仪:“您不怕家里的事被人传出去笑话吗?”郭子仪说:“我家有1000多口人,3000多士兵,如果大门紧闭,别人会说我想谋反。现在敞开大门,谁都能看,皇帝还有什么不放心的?”
他还主动交兵权。安史之乱刚平定,郭子仪就上书代宗,说:“现在天下太平了,我年纪大了,想把兵权交还给朝廷。”代宗没同意,但心里对他更信任了。后来吐蕃入侵,郭子仪率军击退敌军后,又立刻交回兵权。前后12次,他只要打完仗,第一件事就是交兵权。
最能体现他智慧的,是对待皇帝的“试探”。有一次,代宗想看看郭子仪的反应,故意把他的祖坟挖了(有人说是宦官鱼朝恩干的,代宗默许)。郭子仪从战场回来后,大臣们都怕他造反。郭子仪却直接去见代宗,哭着说:“我带兵打仗时,手下士兵也挖过别人的祖坟,这是老天在惩罚我啊,不怪陛下。”代宗听了,又感动又愧疚,从此对他再也没有猜忌。
《新唐书》记载,代宗曾对郭子仪说:“你是朕的恩人,也是大唐的恩人,以后不用对朕行君臣大礼。”郭子仪却坚持行礼,说:“君臣有别,这是规矩,不能破。”他用“坦诚”和“守规矩”,化解了所有可能的猜忌,这比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高明多了。
【03】
➮ 化敌为友:他的宽厚能让敌人低头
郭子仪不仅会打仗,更会“化敌为友”。安史之乱中有个叛将叫仆固怀恩,本来是唐军将领,后来因为被朝廷猜忌,起兵反叛,还联合吐蕃、回纥(hé)几十万大军进攻长安。这时候郭子仪已经70多岁,手里只有1万多士兵,很多人都觉得唐朝要完了。
郭子仪却一点不慌,他知道回纥和仆固怀恩只是互相利用,并不真心合作。他亲自带着几个随从,去回纥军营谈判。回纥将领看到郭子仪,惊讶地说:“郭将军不是已经死了吗?(仆固怀恩骗他们说郭子仪死了)”郭子仪笑着说:“我活得好好的,特来跟你们聊聊。”
回纥将领们都佩服郭子仪的勇气,邀请他进营喝酒。郭子仪解下盔甲,放下兵器,独自一人走进回纥营中。他说:“回纥和唐朝本来是兄弟,一起打过突厥。现在仆固怀恩骗你们来打仗,他自己却想当皇帝,你们何必帮他呢?”回纥将领们被说动了,当场决定反戈一击,帮助唐军打败了吐蕃。
还有一次,吐蕃攻占长安,郭子仪率军收复后,有士兵想杀投降的吐蕃人报仇。郭子仪却说:“他们也是被首领逼着来的,放他们回家吧。”他还给每个投降的吐蕃士兵发了粮食和路费,说:“以后别再来打唐朝了,咱们可以做生意。”这些吐蕃人回去后,到处说郭子仪的好话,后来吐蕃再也没敢大规模入侵。
对待自己人,郭子仪更是宽厚。他手下有个将领叫李光弼,两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,但李光弼性格急躁,总觉得郭子仪抢了他的功劳,对郭子仪很不友好。有一次,朝廷让两人一起打仗,李光弼怕郭子仪害他,说:“如果郭将军想杀我,我就先自杀。”郭子仪却亲自去见他,握着他的手说:“现在国家危难,咱们应该合力抗敌,别想那些没用的。”李光弼感动得哭了,后来两人成了最好的战友。
《资治通鉴》里说,郭子仪“麾下将领多为节度使,皆畏服之”。不是因为他严厉,而是因为他待人真诚,能容人、帮人。这种宽厚,比武力征服更有力量。
【04】
➮ 85岁善终:全家富贵绵延四朝
在中国古代,功臣能善终的不多,像郭子仪这样活到85岁,全家富贵绵延的,更是少见。他有8个儿子、7个女儿,个个有出息:长子郭曜官至太子少保,次子郭旰战死沙场,六子郭暧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(就是“醉打金枝”的主角)。《旧唐书》记载,郭子仪去世时,“子孙满堂,女婿皆为朝廷高官,全家在朝为官者达几十人”。
他的家风也很严。郭暧娶了升平公主后,有一次夫妻俩吵架,郭暧说:“你不就仗着你爹是皇帝吗?我爹还不想当皇帝呢!”公主气得回宫告状,代宗却说:“他说的是实话,郭子仪要是想当皇帝,这天下早就不是我的了。”郭子仪知道后,把郭暧绑起来送到皇宫请罪,代宗笑着说:“小夫妻吵架,当爹的别掺和。”但郭子仪还是打了郭暧几十棍,说:“以后再敢胡说,就打死你。”
郭子仪自己生活节俭,却从不吝啬给手下分钱。他每年的俸禄有20万贯(相当于现在1.2亿元),大部分都分给了士兵和下属。有个士兵家里穷,父亲去世没钱下葬,郭子仪直接给了他50贯,说:“好好安葬你父亲,以后好好打仗。”这样的事,他做了一辈子。
公元781年,郭子仪去世,享年85岁。唐德宗(代宗之子)亲自为他送葬,还下令将他的坟墓加高到一丈八(约6米),相当于亲王的规格。大臣们给他拟谥号时,一致同意用“忠武”——这是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。
郭子仪去世后,唐朝又延续了100多年。后代皇帝每次遇到危难,都会说:“要是郭令公(郭子仪曾任中书令,故称令公)还在就好了。”
【05】
➮ 为什么说他是“古今第一完人”?
翻开历史,比郭子仪能打的将领有很多:白起、韩信、岳飞……但他们要么被皇帝杀死,要么含冤而死。比郭子仪会处世的大臣也有很多:萧何、张良、寇准……但他们要么晚年凄凉,要么家族衰败。只有郭子仪,做到了“功、名、权、位、寿、福”全占,难怪康熙皇帝说:“自古大臣,如郭子仪者,一人而已。”
他的“完”,不在完美无缺,而在“知进退、明得失、懂人心”。
知进退:打胜仗时不骄傲,手握大权时不贪婪,皇帝需要时挺身而出,天下太平后主动让权。
明得失:明白“功劳是大家的,不是自己的”,所以能容人、帮人,让身边的人都愿意跟他干。
懂人心:知道皇帝怕什么(怕他谋反),所以敞开大门让人看;知道敌人要什么(要生存、要利益),所以能化敌为友;知道下属缺什么(缺钱、缺尊重),所以能让人死心塌地跟着他。
《菜根谭》里说:“处世让一步为高,待人宽一分是福。”郭子仪用一生证明了这句话。他不是天生的完人,只是在每一个选择面前,都把“国家”和“他人”放在“自己”前面。
安史之乱时,他可以拥兵自重,却选择“复唐”;皇帝猜忌时,他可以起兵反叛,却选择“坦诚”;敌人来犯时,他可以赶尽杀绝,却选择“感化”。这些选择,看似“笨”,实则是最大的智慧。
【06】
➮ 结语:真正的强大,是懂得克制和宽厚
郭子仪的故事,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真正的强大,不是能打败多少人,而是能团结多少人;不是能拥有多少权力,而是能放下多少权力;不是能得到多少荣誉,而是能守住多少初心。
他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名言,也没有写下流传千古的著作,但他用一生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是“忠”——忠于国家,不是忠于某个皇帝;什么是“勇”——敢于打仗,更敢于放下兵权;什么是“智”——懂得取胜,更懂得共赢。
难怪杜甫会写诗赞他:“郭令公子仪中鼎策略,功绩震乾坤。”这样的人,无论过去多少年,都值得我们记住。因为他告诉我们:一个人最大的成功,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“厉害”,而是活成自己心中的“无愧”。
发布于:安徽省中金汇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